
1961年盛夏,苏联梁赞州的一处绝密机场,一架机腹鼓着怪异圆包的图-95轰炸机在跑道上加速。当它呼啸升空时,地面人员不约而同后退半步——那圆包里装着的,是一台正在运转的核反应堆。
这架代号“燕子”的图-119核动力轰炸机,承载着赫鲁晓夫“绕地球飞十圈”的狂想,冲向布满辐射的云端,谁也不敢击落,包括美国。
冷战铁幕下,航程成为悬在美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1950年代,即便最先进的B-52轰炸机,跨洋突击后返航也需多次空中加油,犹如绑着绳索的拳击手。苏联工程师提出惊世方案:将核反应堆塞进轰炸机,理论航程足以绕地球80圈。
1956年,代号“119工程”启动。科学家在现役的图-95“熊”式轰炸机腹部植入微型反应堆,四台涡桨发动机中的两台改由核能驱动。
为隔绝辐射,驾驶舱包裹着10厘米铅板,机组穿着含钨防护服,整机增重近30吨。这哪是飞机,简直是会飞的铅棺材!
展开剩余65%核动力飞机的诱惑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代价。反应堆虽未直接驱动喷气引擎(通过加热空气推动涡轮),但辐射泄漏如影随形。试飞记录显示,每次升空后飞机表面辐射值超安全标准百倍,地勤人员检修时需穿戴宇航服级别的防护装备。
更恐怖的是“幽灵辐射”——中子流穿透铅板,使机组人员在十次飞行后即出现白细胞锐减。参与项目的库尔恰托夫院士曾警告:“我们等于在驾驶舱放了个太阳,却只用纸板遮挡。”
即便如此,苏联空军仍计划组建核轰炸师,幻想挂着核弹的“不死鸟”群常年盘旋北美外围,随时准备俯冲投弹。
1960年代中期,“燕子”迎来致命转折。1966年1月17日,一架美军B-52在西班牙上空与加油机相撞,四枚氢弹坠向大地,其中一枚钚弹芯半爆,污染了200公顷农田。此事引发全球对核载具安全的恐慌,苏联内部争议爆发:若核轰炸机在本土坠毁,相当于自爆脏弹!
与此同时,洲际导弹技术突飞猛进。SS-7“鞍工”导弹射程已达11000公里,从哈萨克斯坦发射28分钟即可覆盖华盛顿,成本不足核动力轰炸机的十分之一。
1969年,耗资数百亿卢布的“119工程”悄然终止,仅存的两架图-119被拆解反应堆后废弃荒野。
五十年后,美国重启核动力幻想。B-21“突袭者”虽用常规燃料,却以9000公里航程和穿透防空的能力被美媒称为“新纪元核矛”。但翻开其技术手册,处处是当年“燕子”的基因:开放式架构适应升级、经济可承受性优先——核动力未竟的持久战梦想,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